close
康熙晚期至雍正年間,又興起粉彩裝飾紫砂壺工藝,畫工、製釉多為來自產瓷區的工匠,紋飾與瓷器釉彩相類。在紫砂收藏界享有盛譽的“澹然齋”底款的早期粉彩紫砂作品就極為珍貴,一般是全彩裝飾,並對畫面進行多層分割,蓋、肩、腹、足色階豐富,彩繪工致而繁複,紅蝙蝠、牡丹、萬字紋等裝飾迎合富商、市民需求,艷麗繽紛。另有藍彩、綠釉裝飾也多為滿彩。《陽羨砂壺圖考》評價說:“原色加彩花卉,極為工致。”乾隆制壺高手楊友蘭也善於製作彩釉紫砂壺,飾以粉彩花鳥。乾隆時另有「邵春元、方世英」等多位名家亦製作粉彩紫砂壺。
「清中前期無款加彩大壺」康熙朝創燒的這批精美的宮廷紫砂琺瑯彩茗壺,雖外施琺瑯嚴重破壞了紫砂的透氣性,亦喪失了紫砂泥獨有的天然肌理之美,但故宮所藏一件製作於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的琺瑯彩茗壺為故宮僅存,雖已殘缺,但彩繪出自宮廷畫家之手,彌足珍貴,且身桶飽滿,氣韻十足。 雍正帝十分欣賞宜興紫砂壺千姿百態的造型,曾屢下御旨要景德鎮官窯仿照紫砂壺式樣燒造瓷器。而且雍正帝崇尚素雅,迷戀紫砂陶質樸的本真色澤,其間宮廷紫砂有堆繪本色圖案者,精緻典雅,溫潤如玉,倒是有別於康熙朝的藝術特色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